李世民选择懦弱的李治为太子背后什么原因
李世民选择懦弱的李治为太子,背后什么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堪称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可是李世民这样一位优秀的帝王,却在选择太子上有些失误,他先是立长子李承乾为继承人,后来将其废掉。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并不喜欢的皇九子李治居然成了皇太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其中他最喜欢的有两个,一个是皇三子李恪,一个是皇四子李泰。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隋朝的公主,深得李世民的宠爱,而李恪文武兼备,脾气秉性非常像李世民,“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当时李恪的人气很高,“甚为物情所向”。
李世民为何两度违背心意,选择懦弱的李治坐太子呢?其实这背后是因为一个人在“捣乱”,而这个捣乱者就是李世民的发小、大舅哥、当朝宰相长孙无忌!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甚至已经答应立李泰为太子,朝中重臣岑文本、刘洎也予以支持,然而长孙无忌却表示反对。
按理说,李泰、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应该不分彼此的,为何长孙无忌反对李泰呢?其实长孙无忌是有私心的,李泰为人聪颖,朝中有支持者,身边有部属,若成为太子,将来继位的话,自己的权势势必会失去,也没有拥戴之功。而李治不一样,他原本就没优势,如果能做太子,必然会对自己感恩戴德。
在长孙无忌坚持下,李世民最终改变了看法,再加上李泰关键时刻出现了失误,彻底失去机会。就这样,在长孙无忌的推动下,李治成为太子。可是,李世民并不喜欢李治,他发现李治太过懦弱,又动了易储的念头,“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为此,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甚至发生了一场争论。
李世民直接提出,“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长孙无忌“固争,以为不可”。李世民认为“公以恪非己之甥邪?”长孙无忌却说:“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李世民思虑良久,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然而他的预言却实现了,懦弱的李治差点搞丢了大唐江山。
- 2025-07-03揭秘让你精力充沛的十个妙方
- 2025-07-03艾滋病治愈复发的原因两种方法准确诊断艾滋
- 2025-07-03肌肉萎缩针灸治疗可以吗预防肌肉萎缩的小妙
- 2025-07-03常食醋原来还可预防多种妇科疾病美容驻颜
- 2025-07-03老年人必知的护眼六法宝择食可养目
- 2025-07-03缓解关节疼痛吃什么好
- 2025-07-03空调是车内污染的无形杀手
- 2025-07-03经期皮肤油腻少化妆
- 2025-07-03杜仲的作用与功效服用杜仲有什么注意事项
- 2025-07-03高跟鞋并非女性真爱给健康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