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的一场黄河洪灾把同光中兴打回了
1887年的一场黄河洪灾,把“同光中兴”打回了原形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时期的黄河决堤,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千古绝唱《登鹳雀楼》,将黄河的波澜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几千年来,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被中国人尊称为“母亲河”。可是,黄河还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的悲伤”。据统计,从公元前168年到1840年,2000年间,黄河流域一共发生了316起大小洪灾。算一下,平均约6年就有一次洪灾。如此高的洪灾频率,在世界各大河流中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谁能想到,仅仅是一次洪灾,就把“同光中兴”打回了原形。
1887年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积雪融化、河冰解冻、春雨增加,黄河上游、中游地带迎来了春汛。由于水利不兴,河道管理不善,进入7月后,永定河、北运河、黄河等河流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决堤。这些决堤带来的损失不大,没有引起清朝的重视,为后来的黄河大决堤留下了隐患。
9月30日,在经过连日暴雨后,积蓄了足够力量的黄河终于爆发了,在郑州出现决口。开始,决口只有30余丈。只用了3天时间,决口就迅速扩张到300余丈,相当于1000多米。浑浊的黄河水,像一头咆哮的野兽,挣脱了堤岸的束缚后,向下游扑去。堤外的城市、村庄,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被黄河水淹没……
在这次洪灾造成的大决堤中,郑州、开封这两座大城市都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清朝时期开封是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是一座新兴城市,人口稠密,经济活跃,这就使得大决堤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格外沉重。
按照正常的理解,发生洪灾之后,官府应该第一时间组织人力堵住决口,赈济灾民,开展灾后重建。可是,清朝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着力调集人手,防范人民起义。到了10月15日,清朝才发放10万两银子的赈灾款。到了11月9日,清朝才派遣礼部尚书李鸿藻奔赴河南,督办河务,抢修河堤。
李鸿藻是清朝名臣,做过同治皇帝的老师,为官清正廉洁,却并不擅长河道治理,因此抢修工程进展缓慢,而且不够坚固,1888年6月又被洪水冲垮。经过反复折腾,直到1889年1月20日河堤抢修工程才宣告完工。
光绪皇帝对李鸿藻的表现很不满意,以督率无方之名将他罢免,革职留任。不久,李鸿藻回京述职,也未能恢复职位,直到1888年光绪皇帝大婚,才开恩让他官复原职。
在1887年黄河大决堤中,“受伤”最重的,当然是当地老百姓了。清朝时期,国家没有建立灾害统计报告制度,因此难以知道精确的死亡人数。但从各种州县志记载的数据显示,这次大决堤,至少造成了150万人丧生。
- 2025-11-05黄山旅游分红黄山旅游您的意见我们已记录在
- 2025-11-05浙江四明山旅游宁波四明山五一旅游攻略低音
- 2025-11-05旅游设计规划公司专业漂流规划设计公司桂林
- 2025-11-05安徽旅游媒体媒体看安徽哪些印象最深刻
- 2025-11-05龙岩去厦门旅游龙岩52家A级景区为厦门市
- 2025-11-05杭州旅游地图打卡美醉了杭州最新花海地图来
- 2025-11-05恩施旅游景点ppt湖北旅游恩施土家族苗族
- 2025-11-05旅游在秋季加强优质旅游供给推动秋季旅游持
- 2025-11-05香港澳门旅游语言港澳出行注意啥这些准备知
- 2025-10-28翡翠戒指断了怎么接小窍门翡翠手镯摔断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