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育儿理念是国学大师捡垃圾控制型的父母
这几天,“国学大师”沈巍火了,他学识渊博,饱读四书五经,却流浪二十几年,以垃圾为伴。
如果细看沈巍的自述文,可以了解到他之所以沦落到现在窘困的境地,与家里从小严苛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
沈巍喜欢画画,爱好读书,但是沈父却对此深恶痛绝,沈巍在父亲面前常常无所适从。在父亲的约束下,即将上大学的沈巍选择了父亲想要的审计专业,而不是自己喜欢的中文系和国际政治研究,这也成为沈巍永远无法抹去的痛。
尽管之后进入了审计局,但是沈巍不快乐,内心极度压抑,沈巍自己坦言道:之所以沦落至此,主要是理念上的冲突。若干年后,病榻上的沈父也深深懊悔,留着泪说:如果不是自己,那沈巍应该在学习上会有一番成就。
对于年幼的沈巍来说,父亲的爱是强制的、严苛的。孩子是一块璞玉,家长却用了锄头进行雕刻,缺少了刻刀的精雕细琢,锄头不分青红皂白一挥下去,把孩子的棱角全部都砸没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对孩子严厉一些没错,“棍棒底下才能出孝子”,但是家长的过度严苛,会变成孩子心灵上的枷锁,日积月累后不仅带给孩子痛苦,也间接谋杀了孩子的未来。
严厉型的教育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历史上,很多人都骂明神宗朱翊钧是个昏君,其实朱翊钧本来天资聪颖,但最后却碌碌无为,这跟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明神宗三岁开始就被重点培养,寄予了厚望。当时他的老师是张居正,对培养明神宗也是尽心尽力。不过张居正的教育非常严苛,总是用高要求教育明神宗,为了使明神宗学会谦虚,即使他做得很好,张居正从来不正面地夸他,甚至还会打击他一下。
但是张居正忘了,那时的明神宗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长大后,明神宗变得叛逆,敷衍大臣,常常称病不上朝。许多人都骂明神宗,可是,很多人都不了解他的成长历程。一个在严苛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无数次地被否定,又怎么会肯定自己的价值呢?
严苛型、骄纵型和正面管教型是父母和孩子互动的三种方式,严苛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规矩没自由,“我要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
一位严苛型的父母与孩子的日常通常是这样的:
父母:“早餐做好了,来吃吧,吃饱了对你身体好。”
孩子不为所动并表示不想吃
父母:“我把麦片加了些牛奶,并放入了水果干,过来吃。”
孩子:“真难吃,不想吃。”
父母:开始教育孩子,#¥#%¥……%…,十分种后
孩子不为所动
父母被激怒,直接请孩子吃了“竹笋烤肉”。
又过了十分钟,父母感到内心的愧疚。
严苛型的家长每次谈话都会以惩罚作为结束,在短期内我们也确实看到效果,孩子会服从于强权。但是,长期严厉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呢?
第一种:愤恨,家长从来不夸自己,孩子的内心敏感而脆弱,他会觉得自己一定是个“坏孩子”,就像明神宗朱翊钧一样,最后索性“破罐子就破摔”。
第二种:报复,孩子用更激烈的手段来应对父母的强权,比如离家出走等行为,大有一种“这回你赢了,下回我一定会扳回来的”的感受。
第三种:反叛,就算能考第一名也不去考,能做到的绝对不做,不能做到的干脆不想。不管什么事情,都和父母对着干。
第四种:自卑,孩子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但是他们想要得到父母的爱,所以极度压抑自己的性格,让自己变成“讨好型人格”去博得父母的喜欢。
小s曾经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谈起过自己的育儿经验,并坦言三个女儿里面二女儿最懂事和贴心。因为在三个孩子里面,重心在老大,关心在老三,老二是时常被自动忽略的那个。虽然小s不是严苛型的家长,但是孩子自卑想要得到父母关爱时,多半都会成为讨好型人格。
娇纵型的教育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这几天《都挺好》热播,大家对剧中那个殴打妹妹的二哥印象深刻,其实何止印象深刻,可能还咬牙切齿。二哥苏明成就是典型的,被娇纵型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
苏明成小的时候,每次要帮苏母做事,苏母都会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不用你管,去做你的事。”苏明成结婚后,苏母不仅帮两口子付了房子首付,又用房子的差价给他们装修婚房。苏明成花钱大手大脚,每次向苏母借钱,苏母都有求必应。遇到事情,苏母都会在儿子后面帮他出主意,教给他该怎么做。
苏明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典型的“妈宝男”。而苏母的行为表面上看是爱儿子,其实更多的是害儿子,这种骄纵养成了苏明成自私、不负责任、不辨是非的性格特征。
现实生活中,许多“苏明成”就这么被培养成了小霸王。娇纵型是有自由,但没有限制,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被养成“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如果娇纵,会有什么后果呢?
第一种:缺乏界限,娇纵型的父母又被称为“直升机父母”,这些父母恨不得24小时盘旋在孩子的上空,监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第二种:过度依赖,也就是我们口中的“妈宝男”,无论什么事情,孩子都要和父母商量,没有自己的主见。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像“苏明成”一样,不仅无能,还冷酷无情缺乏同理心。
第三种:放纵,放纵包含了自私,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道,如果没有做到就怪父母“是因为他们,事情才变成这样。”
《金牌调节》里有一期节目“妈宝男啃老,妻子提出离婚”,男主人公在和妻子离婚后,却把离婚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妈妈:“要不是我妈这个事情,也不至于我现在这样。”
正确地管教,做有温度且坚定的父母说起《爸爸去哪儿》,除了在前篇文章中提到的诺一,还有两个小朋友也实力圈粉了不少观众,那就是吴尊家的neinei和Max。neinei作为姐姐非常乖巧懂事,即使手被扎破了也要帮小春完成任务,而弟弟Max看到爸爸完成任务很辛苦,就暖心地给爸爸喂水。
有一次,neinei和Max面对馒头,无法下咽。吴尊就告诉孩子,在许多贫困的地方人们只能吃白粥,要珍惜食物,不能浪费。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吴尊用的就是不严厉不娇纵的养育方式。
正确地管教,需要理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界限。在中国,许多父母的“边界感”很弱,有时候一句“你是我生的,我还不能管你了”就能驳回孩子所有的想法。
婴儿时期,母亲要照顾孩子,需要无时无刻的与孩子在一起,就像共生关系一样。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需要将自己从孩子的生活中逐渐剥离。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心理边界,切忌不要“把手伸得太长”,不要什么事情都替他们拿主意。
正确地管教,需要在放手和放任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但这并不容易。
就拿做作业来说,现在许多家长会陪孩子做学业,如果你“盘旋”在孩子上空,全程无死角的监督孩子。让学习变成战场,让孩子按照你的意愿完成作业,那就是“控制”。
相反,如果你让孩子参与学习计划的安排,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在孩子进步的时候给予鼓励,引领他走向更大的世界。但是关于孩子喜欢哪门功课,考试成绩如何,他的兴趣安排都交由他自己安排,那就是“放手”。
你与孩子保持着安全的距离,不控制他的成长,放手让他走向外部世界,如果沈父不干涉沈巍的志向,张居正在明神宗进步时多夸奖,苏母不过分溺爱苏明成,那他们就是找准了放手与放任之间的平衡点,结局也许就会不同。
美国有个广告,讲述了父亲帮助孩子追梦的故事。孩子在房间偷偷看踢踏舞的视频,父亲发现了这件事情并送了件礼物给他,儿子以为是踢踏舞鞋,没想到却是套跆拳道服装。
于是儿子每天一大早训练,最后获得跆拳道比赛奖牌。父亲又送了他一个盒子,这次正是一双踢踏舞鞋。孩子喜出望外,对自己通过奋斗得来的礼物异常珍惜。结尾词说:“爸爸对你严格,事实上是为了让你更强。他没有帮你完成梦想,他只是让你有办法更接近梦想,一步步实现。”
成为广告中的父亲,不严厉也不娇纵的对待孩子,对孩子尊重和友善,提供一切支持帮助孩子承受磨练和考验,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才是正面管教的意义。
- 2025-05-13家里养那种狗比较合适养什么狗比较好
- 2025-05-13滑动纱窗养猫小淘气跑到窗台外楼房养猫别忘
- 2025-05-13拼多多版养猫养猫经验分享养猫是一件需要耐
- 2025-05-13女孩子可以养的帅狗有哪些女生出门一定要带
- 2025-05-13解放桥里养狗的人多吗不文明遛狗已是违法行
- 2025-05-13养狗好烦狗总是要出去养狗的人家注意了要是
- 2025-05-13宿舍养猫纸盒教程大纸箱做的猫窝灰灰很喜欢
- 2025-05-13养猫狗孩子咳嗽南农博士发明免疫狗粮便便不
- 2025-05-13树叶孙策养猫好吗公猫懂得照顾母猫有的男人
- 2025-05-13挪威森林领养猫美媒因涉嫌违反法律丹麦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