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社会新闻

香港父亲育儿假她为什么建议延长男性带薪育

2024-06-06 来源:橙子资讯

2021年2月12日,湖北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新生儿护理区。 (视觉中国/图)

刚闭幕的2022年全国两会,生育政策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关于相关建议、提案。其中,80后的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作为上海团代表,在3月5日下午举行的全团审议中,提出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家庭社会友好的政策体系”。

不过,周燕芳为这个“家庭社会友好的政策体系”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在公布后引发了更多讨论,更登上热搜。她提出,要延长男性带薪育儿假,并强调要“强制执行”。另外,面对学生群体,她表示要“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

目前,中国面临着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的三大趋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口达14.1亿,出生人口较2019年下降260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

“去年放开三孩政策之后,出生人口有1062万,总人口的净增也只有40万,都是低的。”周燕芳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解决人口问题不能单靠三孩生育政策。周燕芳进一步阐述了自己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起源则与2021年她陪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到上海做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法的调研有关。

社会个体对少子化感知不明显南方周末:之前你的建议大多与社会保险相关,为什么今年的建议会围绕人口和生育问题?

周燕芳:有两个契机,一个是去年6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到上海做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法的调研,我陪同了三天,走访高校、上海张江科学城和新风村等地,听到了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行业背景的人的声音。另外,在上海,生育压力是特别大的,三孩生育政策去年刚刚放开,周围朋友讨论得也很多。建议里的一些内容,也是我周围的70后到90后女性提出来的。

南方周末:你是怎么看待目前的人口问题?

周燕芳:我梳理过一个数据,2016年我们放开二孩后,新生儿数量迎来一个小高峰,之后就从2016年的1786万逐年递减,2021年实施三孩政策后,出生人口也只有1062万。

老龄化和少子化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从社会个体的角度来说,大家对这个感知不明显,但是人口问题对于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劳动力的供给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

南方周末:根据你的调研情况,哪些因素在阻碍生育意愿?

周燕芳:一个是经济负担比较大,房价、孩子的养育成本很高。有这样一组数据,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年满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澳大利亚是2.08倍,法国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国是3.64倍,美国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国是6.9倍。

6月那次调研中,包括上海高校大学生、科学家等,这些女性一方面希望承担照料孩子的家庭责任,但同时她们对于事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独立也有很大的追求。实际情况却是,中国的托育机构太少,入托率不足5%,上海的(小孩)不一定都有老人能够照料。

还有就业问题。当时我们去上海外国语大学,女生告诉我,她们担心未来找工作更难了。确实如此,虽然各地都在延长女性的产假,但产假延得越长,从企业角度来看,就要承担越高的雇用育龄女性的成本,所以应聘中会出现男性被优先考虑的现象。

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 (受访者/图)

需要拿出体系化的举措南方周末:很多代表和委员都从生育补贴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你的建议更强调政策体系,你如何考量这个体系的结构?

周燕芳:还是围绕之前我说的三大阻碍因素。要解决人口问题,就要拿出一个体系化的举措,可能不是某一项政策就能见到效果,个人、家庭、企业、社会要共同分担相关的成本,才能使我们的人口问题,包括出生率低的问题得以改善。

南方周末:你的第一个建议是从男性带薪育儿假入手的,提出要“延长男性带薪育儿假并强制执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考量?

周燕芳:刚刚提过,各地这几年都在延长女性产假,但对于企业而言,招聘的时候(管理者)往往都会问(女性应聘者)有没有生过孩子,未来准备生几个孩子?当对方说她要生两个孩子、三个孩子的时候,(管理者)基本觉得这个人我不能用。

南方周末:而且你建议的重点是强制执行。有些人会认为,强制性安排并不妥当,有时候,爸爸出去工作更有利于家庭发展,或者即使延长男性育儿假期,也难以保障他们能够在家“带娃做家务”。

周燕芳:其实我们列这个(建议)的时候,就有很多女性朋友质疑,男性休产假,在家里能不能真正起到育儿的作用?我认为,如果男女产假的差异变小,至少在就业的过程中,这种性别歧视能够得到改善,甚至消除。

南方周末:其实相较于男性是否起到育儿作用,你更关心的是通过强制休假,把压力分散?

周燕芳:是的。为什么要强制执行?现在我们经常说“丧偶式育儿”,男性有产假可能男性都不愿意休,但像瑞典,既有强制的、不可转让的、父亲母亲都有的产假,还有可共享的产假,所以也借鉴了国外经验。

对促进女性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南方周末:除了人大代表之外,你的另一身份是企业负责人,在管理公司时,面对要休产假的女性,你会怎么做?

周燕芳:包括我在内,周围很多的女性管理者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会偏好男性。在做妇女权益保障法调研过程中,我们强调,不允许询问女性应聘者有没有结婚、生孩子的打算,但实际上是很难被执行的,确实那次调研对我自己会有一个触动。

在企业里,有女性员工要休产假,我不会说不允许。但企业也有考核制度,绩效和职级提升、加薪等方面,作为管理者,确实很难再考虑长期休产假,或长时间把精力放在家庭的(女性)。

这里面最大的矛盾是,政策成本是叠加在企业上的,企业还是需要从商业角度出发。这两天会议间隙,我们团里有一个年长的男代表告诉我,“你有没有发现生二孩的是什么样的家庭?”他觉得是两种,一种是家庭特别有钱,另一种是体制内的,工作稳定,可能工作强度也不太大,不怕失业。

南方周末:如果让男性强制休产假,企业的负担不是更重了吗?

周燕芳:不可能把提高生育率的成本完全让企业承担,这就是为什么我也提出,为促进女性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另外,政策也要对二孩或三孩的家庭有一定的支持,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在校生应该有更多选择南方周末:现在网络上争议比较大的,还是你关于“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的建议,为什么会有这个主张?

周燕芳:写这个东西我也挺担心的,或许大家会认为我只是站在女性的立场去考虑,又或者认为,我把女性当作生育机器。

其实现代女性,是否结婚、生子都是可以的。我没有说女性一定要在读书期间去生育。但如果她选择在这个时候生育,高校和社会有没有相关的保障,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我希望的是,给女性更多选择权。在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可不可以结婚?现在是允许结婚的,那能不能生育呢?因为我在高校调研发现,部分在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如果选择(生育),她们会遇到很多障碍。

南方周末:在校生选择生育时会遇到哪些障碍?

周燕芳:比如说,毕业时间会不会延迟?还有没有博士生的相关津贴?我了解到,香港大学会为研究型硕士和博士设立产假,不顺延在校的学习时长,还为在校的父亲设立一周的陪产假。

可能现在的在校大学生看到这个会觉得很反感,我很能理解,但纵览我周围的70后、80后女性,生育周期和事业发展期是重叠的,如今教育年限又在延长——我现在年纪大了会反过来想,周围的年轻女孩子(如果要生育的话),应该赶紧生,生完了就一门心思去拼事业。

提高女性职业天花板南方周末:你的建议中还说到,要“提升各领域女性参与管理的能力与话语权”,为什么会想到这一条建议?

周燕芳:调研中我发现,有很多女性科学家非常不容易,她们告诉我,科技工作者中女性的占比其实是不少的,但在领军人才,包括院士里,女性的占比不足8%。她们提了有几方面障碍,一是评审委员里,女性占比很低,另外,一些项目对于女性申请人有年龄限制,包括女性技术人员退休是否能够享受和男性同样的待遇。

南方周末:你的想法是,更多女性掌握了话语权后,能关注到其他女性?

周燕芳:我倒并不认为这些领域的女性比例高了之后,她们会更关注其他女性。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最好是没有性别差异偏好。写报告之前,我也看过一些国外的研究,比如有研究提到,男性和女性在管理的风格上是有差异的,上市公司里女性的占比高,企业业绩会表现得更好,不过这些我都没有放到报告里去。

南方周末:这条建议看上去和你提出的人口问题也没有太大关系。

周燕芳:可以把这一条建议理解为一个结果。一个反过来的漏斗,如果最后顶尖部位女性占比是很低的,反推上去的话,女性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相较于男性,她的天花板是不是很低?

同时,我也希望,在这个顶尖位置上,有更多女性声音。任何一个建议都不一定完全对,我只是局限地反映一些群体的声音,如何实施还需要更多人的智慧。

南方周末记者 苏有鹏 南方周末实习生 冯佳琪

海外求医十大中介

去美国看病的中介排名

去美国看病的中介排名

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