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商机

官方养猫专家网站南桥专家是怎样炼成的

2024-11-14 来源:橙子资讯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教授罗杰·肯尼伯恩的新著《专家:通往精通之路》,勾画了一个专家养成的整体图景。

专家是一种在场面上被吹捧,在网络上被群嘲的人物,又名“砖家”。与之相关的教授,有时候被成为“叫兽”。我给大家举几个《魔鬼词典》式的各行业专家的“定义”:

外交官:能劝你下地狱,而且让你摩拳擦掌巴不得马上就去的人。

会计师:知道事物之成本,却不知道其价值的人。

审计师:在战斗结束后到达,并给受伤者捅上一刺刀的人。

心理学家:一个美女进屋时他无视美女,却在观察周围所有人反应的人。

管理顾问:把你手表抢过来,告诉你时间并按时间计费的人。

银行家:阳光明媚时借给你雨伞,却在下雨立马就收回的人。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教授和医生罗杰·肯尼伯恩(Roger Kneebone)在2020年的新著《专家:通往精通之路》(Expert: Understanding the Path to Mastery)中,描述了从小白到专家的“路径”。在这个年代,讨论专家的养成干什么?互联网上不是什么都有吗?是的,什么都有有时候也就是什么都没有。网上传授的东西参差不齐,剋斤扣两,网上的私房菜师傅从来不告诉你他们的绝招是什么,例如烧鱼究竟怎样不糊锅。你只是生搬硬套,学了些大路货,一上手发现差距甚大,且不知所以然。

学习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否则的话,学得好坏也无从知晓。古代有一墓志铭,上称墓中人生前“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可见,自学有风险,学艺需慎重。这位古人的悲剧,关键是缺了长期的磨练,师傅的带领和实践的反馈。

作者表示,成为一个领域的行家里手,事关我们存在的意义。人仅仅是胡吃混喝,等退休白白拿钱,混一天是一天,处在等死状态,是白来人世一遭。专家不只是在象牙塔内,得诺贝尔奖,非也。三百六十行,做到顶尖的就是专家。比如我吧,就是养猫专家。我还是睡眠专家——这事我熟练到闭着眼都能完成。

专家的养成,可以追溯到很早、我们还在上学的时候。早年的读写训练,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和人的交往,都是为日后专才培育打基础。不过,此书的重点是学校教育之后人的发展。作者对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脱节颇有微词。学校学的知识,应该消化了,融会贯通才行。临时抱佛脚是培养不了专才的。我过去给法庭做翻译,看到法庭指派的律师,居然在法庭上临时翻阅厚厚的条文,找了半天才找到,由此就知道当事人完了。结果当事人果然被定罪,被判刑。

《专家:通往精通之路》以教育学为经,以医学实践为纬,钩织了一个专家养成的整体图景。在一个人成为专家的路上,一般要经历学徒(apprentice)、行者(journeyman)和专家(expert)这么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别人也有其他的解释方式,比如也有人说,人从不会到会,会经历“无知无觉”(unconscious incompetence)、“无知而觉”(conscious incompetence)、“知而有觉”(conscious competence)、和“知而无觉”(unconscious competence)的阶段。

肯尼伯恩的三阶段说得还是颇有出彩处,尤其是学徒期。业内小白需得“熬时间”,做一些杂务和其他枯燥无味的事情,比如医学新手要不断给人打针、抽血。“解决枯燥工作的办法,是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不管这事是什么。”枯燥不枯燥是你决定的。你可以选择带来一些改变,使其不枯燥。非洲一些地方抬棺材都能边走边舞,《红高粱》里抬轿子的还可以颠轿。厨师还可以把馒头做成愤怒的小鸟、元宵可以做成可爱的小猪呢。你用心做事的时候,可能有机会改变这件事。我周围经常遇到这种把普通的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学校食堂几千个人进进出出,我去拿冰淇凌的时候,冰淇凌大妈一下子就知道我吃一勺子薄荷巧克力口味,不知她怎么记住的。去学校邮局邮寄东西,需要提供我们部门账号的时候,我在手机上翻找半天没找到,一抬头,发现对方凭记忆把我们十几个数字的账号给写出来了。去沃尔玛的眼镜店,店员每次见到都称呼我方先生,我根本不知道每天那么多人来人往,她到底是怎么记住的。是不是这些人都成精了?我想还是她们各自用心的缘故。

用心者如海绵,吸纳极快。不用心者如顽石,丢水里泡上十年百年,拿起来还没什么变化。来美国几十年的人,生活在唐人街,英语往往不及从未出国的小学生。无法进阶成专才,一种是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学会学好;一种是所在环境缺乏成长所需养分和空间。第三种就是缺乏思辨能力,认不清前面两种不足的差异。

脱离小白阶段之后,我们会进入“行者”期间。这时候除了勤学苦练之外,思想上要想象自己是一个行家里手,得有改进的雄心壮志。对于任务,要继续用心琢磨,寻找不断改进的方法。这期间我们犯了错,要学会对错误进行解剖,识别原因和症结。在这个阶段,还需要投身在一个学习社区里。你在这个社区里的位置,是需要你去挣的。抢没有用。你得去熟悉自己和他人的物理环境。职业人士之间交往,需要把握他人的界限和红线。要对周围人有足够的敏感度,不能“踩到他人脚趾”,但也要界定好自己的空间,形成自己的声音。

进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培育专才的养分,包括他人的带领、鼓励、对错误的宽容、和耗在工作和任务上的时间。在别人传帮带的同时,也要学会自己“单飞”,独立完成一件事才更有深切体会。必要的时候,还要随机应变,临时发挥。这都是成长中的家常。行者阶段,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是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他人身上,尤其是你所服务的对象,包括客户、病人、学生。

最终成为专家的人,是可以改变行业的一些规则和走向的。在技能、关系都炉火纯青的时候,要想对行业和领域有所造就,得为其引入一些需要的改变。唯有这样,才可以留下一些传承。另外,专家还有一个任务,是薪火相传,将自己的专才,传给其他的人,不让其随着自己进入坟墓。这包括写出所在领域的地形图和藏宝图,让他人按图索骥,加速成长。

当今也是不利于专才成长的时代。影响成长的毒素也很多,最为紧要的是利润优先的思维。近功近利的心态,驱使管理者寻找更快捷的替代方法,包括外包和机械化,而不是慢慢培育专才。

判别新人和专才思维方式的差别,一度是我们教育设计专业的热门话题。但是从新人到专才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和师傅们也不可太心急,不可把自己一辈子吃过的盐全让对方一次吃了。得悠着点。这个过程慢是慢,但成为一个领域的翘楚,给人带来的深层满足感,是花钱也买不来的。

这本书举例都是医学,我看的收获应该不及医生和医学院老师。以医学专才的培育为主,也算是有所挂靠吧。否则空对空讲专才培养是难以想象的。其他行业的专才培养,道理相通,不过也会有各自独特的地方。作者是凭借经验书写,而不是按照特定的研究方法,对于专业人才进行详细研究。

这是一本生逢其时的书,平时专家都在做专家的事,和普通人井水不犯河水,普通人有时候甚至还对身为精英的专家持怀疑态度。做到专家的人,多为各行各业功成名就的人,也容易引起他人的羡慕嫉妒恨。2019-2020年的一场疫情,生命攸关,人们才发现自己的“常识”不够用,真需要专家指点迷津了。这样一来,钟南山、张文宏、福奇等专家“一言九鼎”。美国福奇医生这个沙哑着嗓子的小老头,甚至都成了很多女人的梦中情人了。唉,学个好专业,在对的领域里做专家,多好啊!年轻的朋友们,好好读书,不要老玩手机!

南桥

家庭医药杂志-在线征稿【官】

武当期刊

赢未来杂志

管理学家官网

汽车画刊杂志社

佛山陶瓷

企业改革与管理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