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完美婚礼

年羹尧名言养狗雍正王朝里面的张廷玉是忠臣

2024-11-14 来源:橙子资讯

《雍正王朝》里面有个两朝忠臣,辅佐康熙同时又是扶持雍正的老臣。在这部剧作中,是正面形象,是代表忠义之士。那么这个忠义之士,到底是忠臣还是落了个忠的美名?

那么我们就要从一些细节中来分析张廷玉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张廷玉辅佐康熙多年,在上书房行走,应该在国家发生大事的时候,比较了解康熙的心思。或者说,在国家危难之机,应该把握局面协助皇上作出正确的判断。事实是这样么?还是徒有一个忠的美名呢?我们先从康熙废太子时候张廷玉的态度说起。由于太子自身问题,康熙失望已久,在废太子和留太子之间左右犹豫徘徊。随着故事的发展,康熙怒发冲冠,不得不考虑废掉太子。

康熙要废太子之时,只有一个人拦着。那就是太子太傅,王琰舍命阻拦。当然出于私心,他是太子老师,希望太子将来登基。但是出于国家政局稳定,王琰担心的问题,也不是没有道理。群臣都不敢多说几句,深怕惹祸上身。张廷玉却站出来,怒斥王琰糊涂,擅自妄言朝局。可谓深合康熙心意,可谓眼里只有皇上的意图,而无考虑王琰于公于私都不得不站出来阻拦。执行皇上的意图为主,而无大局之观,完全执行皇上心意的态度,所谓的忠也是很有局限性。

正因为没有人敢阻拦康熙废太子,太子被废,才有了后来新设立太子的党争,佟国维佟中堂联合群臣举荐八王爷出任太子。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太子之位之争,也是著名的党争。导致康熙龙颜大怒,罢免佟中堂回家修养去了。而这次纷争导致康熙的十几个阿哥们为太子之位打得头破血流,兄弟之情全无。康熙也生了一场大病,更是对朝局的稳定有很大的伤害,也导致了西北外患战败的发生。国内朝局稳定,敌人又怎会伺机而动。

可见,太子废立之间,从大局来说,百害而无一益。除非有了更好的阿哥可以替代太子,或者自己退位让合适的阿哥登基。而这一切,王琰都在阻拦之时有所提及,回头看,谁是忠?谁是站在大局上的忠?

当太子再次被废之时,也是国家朝局出于危难之机,康熙有意让四阿哥,也就是将来的雍正在这次危机中,协助康熙处理好一切事务。当康熙宣布旨意,张廷玉写折子之时,张廷玉没有想到康熙指定四阿哥执行。这次安排是出乎张廷玉的预想,说明张廷玉陪伴康熙多年,居然观察不透康熙的心思,说明其才能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才能可能就是每天抄抄文书,传达传达旨意罢了。每逢大事之时,都担心办不好同着康熙而痛哭流涕。

相反,只是在雍正家里教书的邬先生,并不参与到康熙每天的政务之中,也不可能了解康熙的心思那么细致,却能暗自度定雍正就是未来的接班人。所谓的忠,不是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而是站在大局出发协助皇上作出正确的决定,有利于朝局,有利于大局的忠,才是真正的忠。

我们再看看张廷玉的私。雍正即位以来,第一次科考,启用了张廷玉的亲弟弟作为主考官。谁知主考官贪赃枉法,明知考场有徇私舞弊之事,也要将科考继续下去,置国家选拔栋梁的大局不顾。要不是副考官李绂执意严查科考,暴露问题,重新开考,雍正的人才选拔也就完蛋了。雍正大怒,要将他亲兄弟斩首,告知天下。而此时,张廷玉狠不下心来,不能上折子表明大公无私的态度。犹豫的细节说明,张廷玉的私心作怪,有意保留其兄弟的性命。如若不是孙嘉诚亲自到他府上,阐明观点,建议他大义灭亲,任由私心作怪,不仅其兄弟的性命不保,他的职位恐怕也要受到牵连。张廷玉,在忠和私之间反复斗争,反复权衡而不作出决定,可见他私心无异于其他大臣。

张廷玉代表雍正去孙嘉诚的家里宣布雍正口谕,提升孙嘉诚为御史之时。张廷玉是如何表现的?是怎么说的?其态度里面,其言语之间,是否也是傲慢和架子都有呢?细心观察之中,张廷玉和其他贪官,比如八王爷,隆科多,佟国维等没有什么差别,只是表现的稍微好点罢了。

孙嘉诚到张廷玉府上见他,也包括年羹尧大将军到他府上拜访,送礼之时,可见张廷玉府上也是庭院深深。有管家,有丞相府上应有的物件摆设,可比孙嘉诚的家徒四壁家里富裕多了。这样的家业,只是靠张中堂的廉洁俸禄,养得起这些人和物件么?

山西诺敏一案,张廷玉考虑到诺敏是隆中堂推荐,不好得罪隆中堂,所以不敢建议诺敏不合适。虽说有心思,却没有勇气说出口。导致雍正不明就里,先是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后又把诺敏斩首午门外,还要亲自观看。这不是雍正登基以来闹出的天大的笑话么?

这些都是张廷玉作为一朝宰相,没有点私心,又如何长期行走上书房?

征西大将军职位,到底选择谁合适?雍正的母亲建议雍正的亲弟弟出任征西大将军,毕竟都是亲兄弟。而邬先生的建议是年羹尧,选择他对于雍正有利。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之下,张廷玉的建议呢?他的想法又在哪里?当雍正勉强决定任用年羹尧出任征西大将军时,张廷玉还在帮着雍正的亲戚们说好话,周全一些人的想法。皇上着急的大事,张廷玉帮不上忙不说,还添乱。可见,雍正的着急,真是孤家寡人无人体谅。

貌似忠臣,却在大事上不是痛哭流涕就是毫无主意,只能执行皇上的意思,而不是全局出发,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忠,是忠?还是只是一个忠的美名?

当年羹尧被群臣构陷,雍正希望有人提年羹尧说几句话,免他一死。毕竟年羹尧对国家,对雍正有功,功过相抵,也不至于非要要他性命。本来雍正认为张廷玉作为忠臣,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问题,说几句好话。谁知,张廷玉犯了红眼病,也为了照顾群臣的意见,说出的话让雍正痛下杀心。这就是忠臣做的事?恐怕也只是落了个美名而已。

一个是贪赃枉法的亲弟弟,他却犹豫着,寻思着保他弟弟一条性命。一个是有军功的大将军,他却比雍正心狠手辣,不除之不能解心头之恨。公私之间,斗争和犹豫,又为那般?

我们知道,康熙年间。吴三桂造反,还不是明珠宰相构陷的,逼着吴三桂不得不反。差点大清朝就完蛋了,后来周培公力挽狂澜,指挥三军打败了吴三桂。明珠却每天都在康熙面前告状,说周培公滥杀无辜等等,构陷很多莫须有的罪名。最后,康熙不得不把周培公囚禁在盛京老死。明珠这也是在康熙时期的忠臣,他后期贪污腐败也就不说了。陷害忠良,构陷图谋造反,这都是明珠干的事。

西北战败,年羹尧的副将打了败仗。张廷玉又和八王爷一起嘉奖吃败仗的将领,张廷玉要是忠,怎会去嘉奖一个吃败仗的将领。年羹尧在的时候,哪里发生过这种事情?之所以,副将打了败仗都要嘉奖,莫非这样的将领引不起张廷玉和八王爷的眼红病吧。

中国人喜欢养狗,狗是最忠诚的动物,其最大的特点,狗只冲着主子摇尾巴。这样的动物,从不会挑剔主人的缺点,也不可能给主人什么建议,唯一能做的就是忠实地执行好主人的指令,或者摇摇尾巴讨主人开心。

在现在的社会,张廷玉就好比公司里面的小白兔。跟随老板多年,没有大的才能,唯有一个才能就是告发能干的员工,是不是忠心服务。这类人,往往是公司里最讨好老板的人。要不说,有些投资家投资前建议公司要把里面的小白兔干掉,这类人只能得眼红病,在公司危难之际要么束手无策或者痛哭流涕。

什么是忠?吴三桂帮助大清打败明朝一半以上的军队,不是忠?周培公帮助康熙撤藩又打败吴三桂不是忠?明珠先是告发吴三桂反,又是告发周培公,就是忠?年羹尧在西北打了大胜仗,是忠还是奸?难道在西北吃了败仗,就是忠?

貌似忠不忠,全凭的是嘴。忠靠的是行动,是要靠事实说话的。张廷玉在服务皇帝的政治生涯中的忠,也是局限的。不考虑大局,只考虑执行皇帝的意思,即使是忠也是奸,也是落得个忠的美名而已。忠和奸,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一般,奸臣也都是表述其衷心可鉴的。重点就是只是表述其忠心,终其一生也没有什么值得赞扬的功绩事实。

大科技期刊

戏剧之家期刊

人人健康

当代会计杂志-在线征稿【官】

科海故事博览期刊

葡萄酒

今日制造与升级编辑部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