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现在新闻

庐江养花基地红色地图梦幻联动丨安徽庐江走

2025-02-18 来源:橙子资讯

河南渑池有个八路军兵站,安徽庐江有个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抗战时,共产党人领导的两支重要武装力量在这两个地方就有了奇妙的呼应。巧合的是,这两个地方又都和刘少奇同志有着不解的“情缘”,刘少奇同志在渑池起草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提纲;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主办的《抗敌报》(江北版)上,发表了经典文章《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两篇重磅党建文章,交相辉映,共同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红色地图梦幻联动”,当安徽日报和河南日报两路融媒报道小分队走进这两个地方时,开启的既是一趟历史之旅,又是一趟精神之旅。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外宣部出品

左:庐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右:学生们参观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孔昊摄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侯皓 赵霄翔 孔昊

探访安徽庐江县汤池镇,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

明线是为一处旧址。汤池镇曾是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在地,1939年5月初,叶挺率张云逸、罗炳辉、赖传珠、邓子恢等新四军高级将领从皖南北渡长江,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一时间,汤池成为江北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

暗线是为一篇文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主办的《抗敌报》(江北版)在东汤池首发,1940年7月1日,该报发表了刘少奇同志的经典文章《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作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姊妹篇,该文论述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做一名好党员的“三条标准”。

所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庐江汤池镇既保留着历史的触感,又散发着精神的芬芳。

日前,当河南日报融媒报道小分队马不停蹄来到汤池,未及拜谒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就先遇到了两名当地的优秀党员代表。

汤池镇果树村的果树学校,从最初的村办学校到如今跻身全镇最好的学校之一,是因为“家有一宝”。老校长袁良社从参加工作到退休,40年间一直没“挪窝”。

“她爱人的父亲、她爱人,还有她的孩子都是我的学生。”袁良社指着镇政府的工作人员陈娜对记者说,“我教了他们一家三代人。”

作为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袁良社不是没有机会离开这所山区学校,而是他压根没打算走。他说,他离不开自己的学生。

1978年参加工作,他开始教书带学生;1988年,他当了校长,继续教书带学生;2013年他退居二线,仍然教书带学生;2018年,他彻底退休了,还天天泡在学生们建的微信群里,好像和学生咋也处不够。

微信里,他的学生黄启圣对他说:“袁校长你该享受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了。”喜欢在群里互动的袁良社这次没回话,想想也是,“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当被问及在他心目中“好党员”的标准是什么,袁良社回答得很干脆,“对党忠诚,遵守党纪,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紧接着他又补了一句,“把学科带好,让学生成才,我当校长那会儿,就这一点老师们都服。”

汤池镇三冲村,也有一名优秀的带头人。第一书记叶文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练。

2009年,叶文江到村里工作时,村集体的账上只有几千块钱,到了2020年,三冲村有了40万元的集体收入,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

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合作社的发展、劳务公司的成立……叶文江每年都要抓一两件实事,办成办好。来到三冲村学习的人们都能记住他的那句话,“干工作不能干得‘山河无恙’。”这话的意思是,干工作要有一种紧迫感,每年都要让村里的面貌有所改变,村里的事业有所发展。

领导带好头,村民有劲头。三冲村的公序良俗、村民自治让人印象深刻。操办红白事,村子有理事会;村民有大事小情,可以找“红管家”、志愿者;“大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2020年,三冲村既是无访村也是无讼村。来三冲村旅游的客人都说,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

随后,记者来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间,600多平方米的经典徽派风格建筑,给人一种“小而美”的观感。

纪念馆内陈列的2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图表和文献资料,全面展示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汤池筹建和新四军江北部队发展、壮大、东进、抗日、履行使命的历史。叶挺将军曾在此写下著名诗句“云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汤池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

参观纪念馆当日,细雨蒙蒙,虽说一大早就赶到纪念馆外,却已经算赶了“晚集”。不大的纪念馆内,人头攒动,其中有200多名来自肥东的小学生正在列队参观。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碑前,气氛突然变得肃穆起来——“敬礼!”伴着这声指令,200多只稚嫩的小手高高举过头顶,《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响彻林间。“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此情此景,令人不由得就沉浸其中。待到曲终人散,队伍开始松动,嬉戏声、笑闹声从孩子们中间响起时,才又倏得转过神来——哈,真是“换了人间”。

现代经济信息编辑部

食品工业网站

东方收藏期刊

建材与装饰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