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客厅装修公司火起来的大街一名老博山
一篇题为《“2020中国博山琉璃双年展”和山头古窑村给我的震撼与感动》的文章被众多媒体纷纷转载,文章讲述了一名“老博山”眼中关于古窑村护改蝶恋带来的震撼。
“他便是你们要找的人了。”
在过去的许多年间,“老博山”张天雪曾多次想写一写古窑村的过往,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却迟迟没有动笔。
以前能写什么?破旧不堪、脏乱差?这里毕竟是我的家乡,我又怎能去揭她的伤疤?”张天雪说。
褪去曾经的灰黑色调,古窑村所在陶琉古镇得到蝶恋重生,张天雪也终于完成了多年来自己的心愿,将古窑村的变化及山城新貌诉诸于笔端。
《“2020中国博山琉璃双年展”和山头古窑村给我的震撼与感动》文章的作者张天雪。
一名“老博山”眼中的山城新貌
(1)因儿时记忆改变的琉璃花球
“我对这个地方是非常非常有感情的,这是奶奶出生、长大生活过的地方,这是爷爷退休前工作过二十多年的地方,这是我十几年间来过一百多次的地方……”
10月6日,在看过这篇题为《“2020中国博山琉璃双年展”和山头古窑村给我的震撼与感动》的文章后,同是“老博山”的孙淑娟当即喊出了张天雪的名字,而张天雪便是上述博文的作者—“读行思写”。
“他便是你们要找的人了。”
从儿时的玩伴到求学期间同爱文学的知己,孙淑娟不仅对这名老同学的文笔十分熟悉,对其在文中提到的内容也有着如同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10月7日上午,老同学间的见面平淡间又有着道不完的往事。
“你还是把古窑村给写出来了。”
“是啊,它值得去写,它的变化确实震撼到我了。”
……
出身琉璃世家的孙淑娟所制作的更具现代 元素的喷砂琉璃花球。
在孙淑娟的记忆里,她不止一次听张天雪说过想写一写古窑村的过往,却不知为何这么多年了过去了,迟迟没有动笔。
“以前能写什么?破旧不堪、脏乱差?这里毕竟是我的家乡,我又怎能去揭她的伤疤?”
多年之后,这一次,张天雪终于动笔了,在其身处的陶琉之乡,坐拥几千年悠久灿烂的陶琉产业发展史,创建融民俗文化、休闲文化、创意文化为一体的国际型陶琉小镇,对古窑村的情愫在此得以彻底释放。
“大师手笔兼匠心独运,遗产加建但浑然天成,有守先而不拘泥,有魅力又有活力,有故事有新潮……它好就好在千言万语述不尽、百感交集十分酷。”
陶琉古镇中用匣钵砌成的墙壁。
陶琉古镇中光滑的石板路。
陶琉古镇—古窑村中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侯家大院。
张天雪笔下古窑村的护改蝶变,也引发了很多老博山人的共鸣,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老同学孙淑娟。
“当年,我们都住在博山西部城区,那里曾是老博山冶炼琉璃非常集中的地方,例如众所周知的西冶街。”
出身琉璃世家的孙淑娟至今仍清晰地记着中学时代一次与同学间的对话,“当时,几名同学聚在一起聊天,提到了传统的博山琉璃花球,他(张天雪)说,圆形、透明的传统花球款式缺乏新意,应该有所创新。”
也正是源于记忆中的这段对话,使孙淑娟此后在琉璃艺术创作道路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其手中,原有传统的琉璃花球在形态和内容上变得更加丰富,在辅以后期的冷加工技术后,通体喷砂的花球通过一处切面透视其内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现实中,孙淑娟手中的喷砂琉璃花球也正如其所处的陶琉古镇,当传统的文化在得到保护和传承之后,探索与创新也由此厚积薄发。
(2)古窑村被人为褪去的灰黑色调
“这里是曾经全国最大陶瓷厂博山陶瓷厂旧址,年轻时为了给爷爷领工资,我每月都要去古窑村,几经变化的古窑村也让我心底五味杂陈。”
谈及古窑村的历史,在当地生活半生,对当地文化有着浓浓之情的张天雪如数家珍,在他儿时记忆中,“博山陶瓷厂五车间”是与其祖父努力奋斗的经历捆绑在一起的。
早年的窑炉。(资料照片)
陶琉古镇中得到保护的古窑。
“那时候我爷爷就在五车间工作,每天下班回家总是一身黑。”张天雪祖父工作的博山陶瓷厂五车间,也就是现在的陶琉古镇“第五车间”,该车间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主要以生产匣钵为主。
“匣钵,是用耐火泥料制成的各种规格的圆钵,经高温焙烧而成。匣钵为装烧瓷器的重要窑具之一。各种瓷坯,均须先装入匣钵,然后才装进窑炉焙烧。”
在祖父退休后,张天雪便承担起了为祖父领退休金的“差事”,去老博山陶瓷厂为祖父领退休金便成了那时张天雪每个月最期待的事情,因为他每次都需要穿过在他看来“充满神秘感”古窑村。
“古窑村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吸引我去走近它,了解它。古窑村的村居、石巷、院落,令人着迷。”
随着对古窑村的深入接触,张天雪发现,附近居民大都为博山陶瓷厂工人及其家属,为了上下班方便,老博山陶瓷厂的工人们大都在此安了家,而博山人持家、讲究的传统习俗也使得村落越发美丽动人。
而自从老博陶改制后,原来的工人大多选择了离开村子,缺少了烟火气,古窑村似乎一下子失去了“活力”,漆黑的墙皮、破败的残垣、久无修缮的房顶,以及杂草丛生的胡同,让这个充满特色的村落越发黯淡。
“看惯了美好,便会伤感于美好的衰败。有好几次都忍不住要动笔揭它的‘伤疤’,可到最后还是忍住了。”
一场改变让张天雪欣喜若狂。
“几个月前,意外得知政府正在对古窑村进行保护改建,参与改建工作的还有令我十分敬重的阮仪三先生。”张天雪得知后,本想立马前去参观,但综合考虑后还是决定等改建完成后再去。
“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在此次十一黄金周期间,开放的古窑村及陶琉古镇让我如痴如醉,建筑艺术与琉璃艺术交相辉映,古老与现代并存一炉,断裂连接,新旧合一,中西合璧,遗产加建浑然天成……”
至此,张天雪也终于完成了多年来自己的心愿,将古窑村的变化诉诸于笔端。
(3)美食美器勾连下的旅游体验
“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这似乎已经成为博山人口耳相传的“民谚”。
十一黄金周期间,到博山旅游,参观古窑村及陶琉古镇的游客很多,品尝博山美食便成了众多游客期待的一件事。
“其实博山美食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
在张天雪看来,大部分博山人都认为美食是对奋斗一整天的人最好的礼物,作为过去博山主要产业的陶瓷和琉璃产业,由于其较高的危险性与较高的收入,使得从事陶瓷和琉璃行业的匠人对于美食格外钟爱。
而老一辈博山匠人对美食的“苛刻”追求,也促进了博山美食的进步,而当地发达的陶瓷和琉璃产业也促使外地客商前来采购,博山菜由此得以传扬四海。
对生活特别讲究的博山人,在美食上的“苛刻”不仅体现在美食本身上,对于餐具的选用、餐馆的装修也十分挑剔。
在张天雪的印象中,博山菜馆装修都十分讲究,大多数都建有庭院,盛菜的瓷器做工也十分精美。
“特色产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博山文化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在张天雪描述之外,与博山美食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举办过许多年的活动——博山美食美器文化节。这一节日充分展现了博山特色陶琉艺术与饮食文化,将博山独特的餐饮美食、陶瓷琉璃等元素串联起来,打造世界知名的鲁菜之乡,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博山体验美食、品鉴美器。
作为美食的提供者,许多博山菜馆的老板也深谙其道。
与张天雪对于美食的介绍有所不同的是,眼下,许多博山菜馆的老板钟爱“套菜”,来本地旅游的游客在品尝博山美食时,老板都会为前来就餐的游客推荐“套菜”,以更好地让游客品尝到最具博山特色的菜肴。
“‘套菜’中的菜肴都是厨师最拿手的菜肴,也最能够代表博山美食,给顾客推荐‘套菜’除了能够给餐馆增加收入外,还能够将博山美食中最具代表性的菜肴宣扬出去,提升博山美食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博山旅游业的发展。”博山一餐馆的老板说。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成建强 姜涛 见习记者 李振兴
早年陶琉车间的一角。(资料照片)
陶琉古镇中用匣钵砌成的墙壁。
陶琉古镇中光滑的石板路。
陶琉古镇中得到护改的“博山陶瓷厂五车间”。
- 2025-05-06定荣家带装修吗科技改变生活湖南日报小记者
- 2025-05-06ins风格黑白灰装修家装全屋使用黑白灰不
- 2025-05-06pdd希望家的小店铺装修PDD直播爆料要
- 2025-05-06浣熊家装修有限公司跟着抖音自装不推品牌不
- 2025-05-06灌阳有多少家装修公司广而告之灌阳县易地扶
- 2025-05-0660平米家装修多少钱60平米的房子装修只
- 2025-05-0670平米的家怎么设计装修学她家70平新房
- 2025-05-06把家装修钢琴房想要练琴随心所欲钢琴房隔音
- 2025-05-06白金家装修流程详细步骤超细致卫生间装修注
- 2025-05-06分段装修好还是整体家装好衣柜一门到顶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