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选字看哪本古典沧州文化古人起名时如何
过去,孩子入学启蒙时,都会起一个正式名字,即所谓“学名”。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儿,一个意思。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就是名,字就是字。有“名”还得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那么,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在起名时又是如何选“字”的?
先秦时期孩子3个月时由“父名之”
《左传》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始多了起来。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申繻的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
- 2025-11-05四川旅游演出来成都旅游别错过这个70分钟
- 2025-11-05绿地有旅游绿地建成开放枣庄高新区又添一处
- 2025-11-05有创意的旅游标题走这个春节来一场打卡世遗
- 2025-11-05千岛湖旅游跟团游百家媒体走进淳安探索后亚
- 2025-11-05麻章旅游端午去哪儿湛江这八条网红线路等你
- 2025-11-05海洋公园旅游海洋馆游玩攻略来啦本来想等哪
- 2025-11-05自驾万宁旅游攻略住哪海南环岛自驾游万宁一
- 2025-11-05新西兰去悉尼旅游新西兰宣布与澳大利亚互通
- 2025-11-05惠州双月湾旅游攻略吃惠州双月湾超详细级别
- 2025-10-28额头斑点去除小窍门额头突然长斑可能卵巢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