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移动空调

唐山起名唐山到底是谁给取的名字

2025-10-21 来源:橙子资讯

原创 近儒山人 近儒山人的绘画世界

唐山到底是谁给取的名字?

文章/绘画:赵以松

我们都知道,“唐山”这个名字来自市内一座山,现在叫“大城山”。山不太高,在北边到处都是的群山峻岭中,这座山根本不显眼,为什么却叫“唐山”,后来为什么又叫“大城山”?

其实,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1100年前的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导致唐朝国力大衰,地方藩镇割据,互相攻伐兼并。各藩镇军阀虽然名义上还听唐王室号令,实际上早已成为独立王国。

有个西域的游牧民族,叫沙陀族,曾经属于西突厥的分支。沙陀顺服于唐朝后,讨铁勒,平安史,屡立战功,沙陀族长被封县公、郡王。后来沙陀族不甘成为吐蕃的棋子,以“世为唐臣”的名义前往唐朝投奔,也正是这一决定让这一在夹缝中生存的弱小游牧民族,在中原大地上开创了一番作为。

沙陀族有个叫朱邪赤心的人,15岁即从军,他骁勇善骑射,被唐朝赐姓李,赐名国昌。李国昌培养了个勇士儿子,便是著名的李克用。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李克用率沙陀军南下镇压黄巢起义,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二次受敕勤王,中和三年(883年),黄巢终于被打出了长安。由于李克用在长安收复战中功劳最大,因此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

天祐四年(907年),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废黜唐哀帝,唐朝灭亡。朱温建立梁朝,改元开平,定都汴州,史称后梁,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但李克用仍带领河东军阀集团,长期割据河东,与朱温争战对峙。李克用坚持用唐朝天祐年号,目的就是复兴唐朝。

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去世,他的儿子李存勖继承了河东节度使以及晋王的王位,在潞州之战中击退后梁,又攻占幽州、镇州,降魏州,占有了河北土地及甲兵,率兵与后梁军连年鏖战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元同光。因祖父李国昌受唐朝赐姓李,入了皇籍,故以唐室后裔自居。同年十月,李存勖灭了后梁,定都洛阳。也就是说,此刻开始统治中原大地的,是个李姓少数民族皇帝,他继续沿用唐朝的国号,历史上称为后唐。

直到这时,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才刚刚出场,这就是李嗣源(867年10月10日-933年12月15日),本名邈佶烈,称帝后更名李亶,代北沙陀人,生于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同样以骁勇善战而知名。在唐朝末年,朱温曾计划谋害李克用,还是李嗣源舍生忘死,将李克用从朱温的包围圈中救了出来。李克用去世后,李嗣源继续辅佐李存勖建立后唐,对河东军阀集团居功至伟。可以说,如果没有李嗣源,河东军阀集团未必熬得过朱温去世。他在后唐灭后梁之战中屡立战功,累升至成德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兼中书令。

公元916年,就在中原地区还处于五代十国的纷争的时候,在辽西草原之中,一个以白马青牛为图腾的政权悄然崛起,并且开始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而这个新兴的政权,就是契丹。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并结束了东北地区长期以来的分崩离析、自相残杀的局面,也让契丹国从部落联盟变为了多民族的政权,为后来契丹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称帝后的耶律阿保机进军中原的愿望更加强烈,契丹社会的总体实力空前强盛,契丹向中原政权进一步靠近。这时,地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之间的连结点上的幽州城(今天的燕京一带),成为契丹辽朝南下的首选目标。

为了保卫中原大地不被契丹入侵,骁勇善战的李嗣源带兵来到幽州东部。他们来到一片丘陵中,这里有座不太高的山,一条河流蜿蜒流过,河对岸已被敌军契丹所占。李嗣源决定把前沿阵地设在这里,充分利用河流与山峰的优势与敌人对峙。他下令在山上筑起高高的、600多米长的石头城墙,就像长城一样。在他眼中,这座山就是界山,决不允许敌人入侵。为了显示他捍卫领土的决心,他把这座山取名“唐山”,意为国界,并让手下姜将军长期驻守在唐山。陡河发水时,这里出现了巨大的吃人蟒蛇,勇敢的姜将军奋力杀死蟒蛇,保护了军民。后来姜将军死在这里,葬于唐山之上。

后来,契丹虽绕过唐山大城,取道蔚县然后大举围攻幽州城,但战争的进程并不顺利,契丹兵马攻城二百余日,损耗极大,史载:“契丹三十万,马牛不知其数,近日所食羊马过半,阿保机责让卢文进,深悔其来。”幽州城久攻不下,难以抵挡李嗣源率领的军队。李嗣源“因跃马奋楇,三入其陈,斩契丹酋长一人。”最终“契丹大败,委弃毳幕、毡庐、弓矢、羊马不可胜纪,进军追讨,俘斩万计。”

同光四年,李嗣源奉命镇压邺都兵变,却与变兵合流,率军攻回洛阳,结束了李存勖的统治。他初称监国,不久即位称帝,成为后唐第二位皇帝,即唐明宗。

(唐明宗李嗣源像 赵以松绘)

唐明宗李嗣源在位七年,杀贪腐,褒廉吏,罢宫人、除伶宦,废内库,注意民间疾苦,号称小康。事实证明,李嗣源把国界定在唐山意义深远,因为唐山正是后来“幽云十六州”的东大门,守住唐山意义重大。后来石敬瑭为得到契丹支持,拱手将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中原大地失去了屏障,才导致后来整个大宋朝北方空虚,中国最繁荣的朝代最终被游牧民族所灭。

很多人都说“唐山”是李世民东征时命名的。对此,笔者只想说,千年已过,各种所谓历史资料含糊不清,相互矛盾。推荐记载唐山一带比较权威的历史资料《滦州志》,李嗣源驻军得名唐山是《滦州志》上清晰记载的。据光绪版《滦州志》记载:“唐山,在亮甲山(贾家山)西二里。周回数里,复岭重冈。其东麓陡河萦带,有流泉十数道注之。相传后唐李嗣源曾屯兵于此,立石城二百余丈,基址尚在。又后唐姜将军斩蛟有功,葬于此,后人建庙祠之。山以唐名实由于此”。

唐山得名大约400年后,明朝永乐初年,也就是人们终于把蒙古人赶出中原不久,开平城开埠,唐山山脚下迎来了山东山西移民,荒芜之地开始有了村庄。又过了600年,这里迎来了洋务运动,出现了城市。人们把已叫了1000年的“唐山”之名送给了这座城市。而山的名字,又恢复成当年李嗣源建的高高的、600余米长的大城的名字了。

电子制作编辑部

中国集体经济杂志

期刊在线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