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本地新闻

起名兴隆油坊100多年前名震中原的许昌油

2025-10-21 来源:橙子资讯

100多年前,许昌人吃的香油,基本上都是此地生产! ‖老家许昌

文‖陈世杰

图‖“老家许昌”原创图片库

风摆店幡,幡上“马家油坊”四字鲜活灼目。

坊屋角落,一张斑驳的木桌铺满沧桑;木桌之上,几个粗制的陶碗盛上老酒。站在桌边的马家掌柜,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环视油坊四方。少顷,他与伙计们端起酒,祭天祭地祭木榨,以顺天顺地顺心意。酒香绵长,沁满油坊。

“开榨啦!”

随着一声雄浑有力的大喝,众人把粗陶碗里的酒一饮而尽。陶碗重置桌上,他们手一抿嘴唇上沾的酒,之后利索地脱光上衣。那身棱角分明的腱子肉,裸露在透过窗棂的阳光中,闪着古铜色的油光。

马家掌柜上前把吊起的油梁小头松开,待梁杆飞落,早有伙计准确无误地顺势接住小头两侧,猛喝一声“嗨——哟”,油梁大头就稳稳妥妥地打在木楔上,油饼被一次次挤压,那醇香的芝麻油从油嘴汩汩流泻于地下埋着的缸里……

光阴如谜,在许昌,当年赫赫有名的马家油坊和那叹为观止的榨油工艺,早随着谜一样的光阴无可奈何花落去,但1938年出生的马振合老人仍对老一辈描述的榨油场景念念不忘,他甚至情不自禁地低喊了一声号子。

“至少从清末开始,许昌城最有名的油坊就是马家经营的三家油坊,商号分别是‘振泰’、‘清泰’、‘吉泰’,统称为‘马家油坊’,其中振泰油坊在南大街北段路东,清泰油坊和吉泰油坊在考棚街(今文化街)。”

在潘窑土生土长,已经80岁高龄的马振合老人精神矍铄,吐字清晰,荏苒时光催老了他的容颜,却无法泯灭他的记忆,年幼时,他听到的关于油坊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零碎片段,都深深地烙在了心里。

“那时,虽然城里还有几家油坊,但因为技术、规模、经营等原因,没有一家能与马家油坊相提并论。马家油坊是许昌城榨油业的顶梁柱,他们出的油,绝对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品质顶呱呱的。马家油坊的掌柜都是俺潘窑人,所以毫不客气地说,那段时间许昌人吃的香油(芝麻油)基本上都是俺潘窑人生产的……”

也许,当年马家油坊的芝麻油,给马振合老人带来的印象太过深刻,说这话的时候,马振合老人的脸上掠过一丝难以抑制的自豪,仿佛当年妇孺皆知的马家油坊还没有消失。

对马家油坊同样念兹在兹的,还有1937年出生的马海彦老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处许昌西南隅、紧临古官道的潘窑,不但地理位置优越,而且物丰田沃。得天独厚的环境,使生活在这里的民众康健长寿,其乐融融。一提到马家油坊,满面红光的马海彦老人便不由自主地打起手势,侃侃而谈。

“从我记事起,马家油坊在许昌城就大名鼎鼎了。我的父辈常谈起油坊琐事,他们说,每处油坊都有多名伙计协作,从早到晚,一天能加工500斤左右的芝麻油。当时许昌一带的芝麻不够用,马家油坊就专门指派信任的人到周边盛产芝麻的地方去采购……”

“那时,马家油坊的油主贵哩很,想吃他们出的油可不容易,每天一大早,大姑娘小媳妇就掂着油瓶子挤挤扛扛到门口排队了,队伍排得像长蛇。油坊出油时,一点都不夸张地说,整个许昌城都笼罩在浓郁的香味里……”

据档案资料记载,马家油坊中的振泰油坊,生意兴隆时雇工最多有30多人,其门前曾贴着这样一副对联:“榨声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作为许昌城榨油业竞相效仿的标杆,当时的马家油坊让众多潘窑人引以为荣,而这种荣耀,不会因时光流转和油坊的消匿而改变,这是一份无法言述的特殊情感。蒙了一层香味的许昌城,让81岁的马海彦老人记忆犹新,此时,他双眼微闭,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仿佛沉浸在那醇厚的油香中了……

关于芝麻油,通过陈寿《三国志·魏志》中的记载可以知道,至少在三国时,我国的劳动人民就掌握用芝麻制油的技术了,但当时麻油主要用于战事。芝麻油用于饮食的最早记录,见于晋人张华《博物志》:“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以及《北堂书钞》中的文字引用晋朝《博物志》说:“外国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后来,芝麻油被广泛用于餐饮,它以独特的医疗保健功效,被人们尊称为“植物油脂国王”。

查考木榨取油的历史,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录,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更是较为详尽地记载了榨油木机和榨油方法。明代以后,木榨油进入鼎盛,榨油作坊遍布大江南北,榨油工艺日臻完善成熟,油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让潘窑人津津乐道的马家油坊,产油就延用了古已有之的传统工艺。

“当年,我父亲与马家油坊的一位师傅交好,他听那位师傅说,从采集原料、清炒、磨胚、熏蒸、包坨、压榨到沉淀成油,要历经三十多道纯手工工序,油坊榨油利用杠杆原理工作。每道工序,都要一丝不苟,恰到好处,比如炒芝麻,要准确把握火候及时起锅,熏蒸时的水分和温度控制必须恰如其分,胚饼的大小和厚薄要适可而止,包裹油料要快倒、快裹、快箍等等,任何一环出现偏差就会影响油的品质和出油率……”

“第一榨结束,油坊的伙计们还要把从木榨中退出的胚饼再舂碎,再放入碾槽中碾细,再蒸,再喊起‘嗨——哟’的号子,直到高大的木榨油槽下再无一滴油流出。油坊师傅说,你看我说得轻松,实际操作中繁杂琐碎,可以说,大家吃的每一滴油里,都凝聚着油坊所有人的血汗……”

时代变幻中,虽然马家油坊终没有摆脱黯然谢幕的命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老一辈的潘窑人心里,马家油坊和它当年的辉煌还在,一直都在。所以,当1946年出生的马书立老人比较清楚地说出父辈告诉他的马家油坊的一些制作工艺时,和他座谈的我们一点儿也不感到奇怪。

老人继续倾诉着发黄的记忆,我的思绪突然猝不及防地穿越到了那时那景。我恍惚站在马家油坊,一人一木一绳一胚都让我钦佩迷恋。我仿佛看到,在“嗨——哟”聚精会神的号子声和“嗵嗵嗵”每一次激烈的撞榨声中,榨膛中的胚饼“犹抱琵琶半遮面”,悄悄蝶变出金黄色的油脂。而那力的告白,力的诗篇,力的希望从马家油坊闪着烁光飞出,飞过逼仄的街巷,飞越忙碌的人们,飞上许昌城的天空,飞向更远的地方……

一阵沉默无言之后,从陶醉中回过神来的马海彦老人,又恢复了他澎湃的激情:“马家油坊的油之所以名气大,就是因为选料精,把关严,工艺好,油品高。你不服气不中,人家马家油坊的油就是绝:质纯、色亮、口感好,一滴绕齿香……”

“马家油坊不但油好,也特别讲信誉。那时,俺潘窑村及周边的不少村民,非常信任马家油坊,大家把自家收的芝麻一粒不剩存进油坊,随用随取。”

村民提取芝麻油,没有限时,这是马家油坊诚信立身的具体表现,也是油坊对村民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他们以实际行动传承了古老工艺蕴含的大智慧。或许,这也是马家油坊始终没有被潘窑人遗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马家油坊名闻遐迩,他们出的油风靡一时,最远销到了山西一带。”1945年出生的李凤岐老人说,“有钱了,马家掌柜就置地建房,当时他们盖的马家大院,是我们潘窑村最好的建筑。我记事时,村南头这些保持原貌的房屋仍在,后来这里还办过扫盲班和乡政府干部训练班……”

“那时,布局考究的马家大院一共三进院,临街是大门朝东单层五间房,开南北两门,其中南门走人,北门过马车。一进院,是大门朝东单层五间西房,也是开南北两门;二进院,又有大门朝东单层五间西房,双层三间北房和三间南房;三进院没有房,院里主要放柴火和骡马饲料。”

“这些房屋,都是三梁起架,青瓦覆顶。院里间有绿树盆景点缀,生机盎然。听村上老一辈人讲,盖大院房子时,因构造是外熟内生(外边砖里边坯),需要席子苫墙,结果许昌城的草席子都快被马家掌柜买光了……”

作为马家大院的见证人之一,既当过小学教师,又当过潘窑村村长的李凤岐老人对马家大院不吝溢美:“马家大院占地约有两亩,古色古香,天晴时颇具气势,下雨时宁静温婉,堪称当时许昌城民间建筑的‘活化石’。可惜,不知什么原因,这些房屋后来被扒掉了……”

马家大院不在了,而它曾经的错落屋檐,精雕细琢的门窗,屋脊上的兽首,如同一首经典的老歌,永远地融入了李凤岐老人的醇梦。就像当年盛极一时的马家油坊,也终会随着技艺更进和时间流逝,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只剩下一些模糊的文化符号,越来越少地停留在许昌人的记忆里。

梦里愿做潘窑客,多少传奇萦心头。行文结束,偶翻到一首《小磨麻油》诗:“珠玑入釜炒微黄,细磨徐推淌满缸,万点千锤凝滴滴,调羹一匀味增香。”读着读着,当年马家油坊的油香仿若一下子沁入我的肺腑了……

(文中图片来自“老家许昌”原创图片库,版权归“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陈世杰,只是歌者,只是文者,只是过去的记录者,只是现在的表述者,只是梦想的耕耘者。

“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丝路视野期刊官网

中国住宅设施期刊

艺术大观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