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网络资讯

多肉病毒防治小窍门多肉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

2025-10-28 来源:橙子资讯

多肉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多肉植物是指植物的根、茎、叶 3 种器官中至少有一种具有发达的薄壁组织,用于储存水分和养分,表现为肥厚多浆之态的植物 。因其“肉萌”之态,且易种植的特点,深受市场欢迎。2015 年,全国仅多肉自身产值就达到了 20 亿元,相关产业链更是能产生 50 亿的价值 。全世界共有多肉植物 1 万多种,常见的多肉植物包括仙人掌科( Cactaceae )、番杏科( Aizoaceae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景天科( Crassulaceae )、百合科( Lili-aceae )、 萝 藦 科 ( Asclepiadaceae )、 龙 舌 兰 科( A-gavaceae )、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马齿苋科( Portula-caceae )和菊科( Compositae )等 。在众多种类多肉中以黑腐病、锈病、炭疽病、黑斑病、介壳虫、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发生较为常见,严重影响多肉植物健康,造成其观赏价值下降和产业经济损失。为有效控制多肉病虫害,现对多肉主要病虫害进行分析总结和提供对应的防控措施,以供种植参考。

1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1 黑腐病

黑腐病是目前危害多肉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多肉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症状表现在根、茎、叶(特别是叶茎交界处)、花等部位,先褪色、变软、收缩、枯萎,然后迅速发黑腐烂,最后造成多肉整株死亡。黑腐病为真菌性土传病害,病原为尖孢镰刀菌 。病菌在 5~37℃均能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 28℃;孢子萌发温度范围 5~36℃,最适温度为 27℃;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其中全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 。

影响多肉黑腐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一是品种感病,如冬云、红粉台阁、玉蝶、石头生花等;二是土壤消毒不彻底,种植盆病原菌基数大;三是虫害或者人工损伤,引起病菌从伤口侵入;四是管理不当,温度和水分管理不当,土壤透气性差,潮湿高温环境有利于发病。

多肉黑腐病重在预防,一旦发生,难以挽救。一是可通过种植前做好土壤灭菌;二是加强栽培管理,注意培育基质透气;三是避免虫害和人工损伤。发病时,及时隔离病株,去除发病部分,把健康部位使用多菌灵等杀菌剂处理后扦插(叶片宜平放)至灭菌新定植盆中,可挽救损失;四是生物防治措施,通过在定植基质中添加木霉菌来抑制尖孢镰刀菌达到防治黑腐病 。

1.2 锈病

多肉锈病是多肉中较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发病初期产生水肿状小点,中央黄色、铁锈色,然后向四周蔓延,严重时引起植株死亡 。

病原为锈菌,生活史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其中无性世代产生的夏孢子是锈病的主要病原形式 。锈病的流行是由锈菌的多重侵染特性和夏孢子巨大的繁殖能力决定的,夏孢子 10~14d 便可完成一个侵染循环,一个夏孢子堆成熟后可释放出成千上万个夏孢子 。因此,多肉被害处因病菌孢子堆积形成黄锈色的疱状物。

防治措施:一是选育抗病品种;二是加强栽培管理,控制好温湿度和通风透气;三是在发病后及时施用多菌灵、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

1.3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发生在多肉叶片上,初期表现为绿色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中央凹陷,呈红褐色至灰褐色,边缘暗褐色,后期表现为黑褐色病斑 。炭疽病病原为半知菌,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发生流行 。

防治措施:一是选择抗病品种;二是做好种苗消毒,多肉定制时用多菌灵等杀菌剂消毒;三是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和肥水管理,及时去除发病严重的病株或组织;四是使用化学防治,选用多菌灵、炭疽福美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

1.4 黑斑病

黑斑病主要发生在多肉叶片、茎上,初期表现为黑中带绿水渍状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状,病斑中央凹陷,呈赤褐色或灰褐色,病斑质地较炭疽病硬;病斑中间产生黑色小点,黑色小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器 。

防治措施:主要通过加强栽培管理,做好土壤消毒。发病后,使用丙环唑、咪鲜胺、腈菌唑和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

2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2.1 介壳虫

介壳虫是果树、园林植物和观赏植物植株上常见的害虫。多肉上以粉蚧最为常见。介壳虫虫体卵圆形,体壁柔软,前胸背板和头无明显分界线,具有白色粉末状覆盖物,以成、若虫群集多肉叶片或茎上刺吸汁液危害,造成多肉生长受阻,叶片变黄 ;介壳虫分泌的蜜露附着在多肉叶片上可诱发煤污病,叶片乌黑,影响观赏,严重时造成多肉死亡 。

介壳虫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环境中,多肉长势茂盛浓密有利于其发生。介壳虫具有习性隐蔽,体型微小,活动能力弱,随寄主扩散蔓延的特点 。防治介壳虫:一是加强检疫,发现介壳虫携带及时进行消灭;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增加多肉间通风透光能力;三是小范围发生时,可以采用人工去除虫体或者通过酒精进行涂抹虫体进行杀虫 ;四是保护利用天敌,介壳虫天敌有跳小蜂、蚜小蜂、姬小蜂、大红瓢虫、寄生菌等 ;五是采取药剂防治,选用矿物油、螺虫乙酯、阿维菌素等高效低毒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2.2 红蜘蛛

红蜘蛛又称叶螨,属于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害虫。红蜘蛛个体微小,不到 1mm,圆或卵圆形,深红色或卵红色,主要以口器吸食幼嫩茎叶的汁液,造成被害叶出现黄褐色斑痕或枯黄脱落 。红蜘蛛适应性和繁殖力强,一年发生多代,发育速度快,周期短,两性、孤雌均可繁殖 。

防治措施:主要通过保护利用天敌,常见天敌有食螨瓢虫、束管食螨瓢虫、异色瓢虫、大草蛉、小草蛉、小花蝽等 。发生危害严重时,采用化学防治,选用矿物油、螺螨酯、阿维菌素等高效低毒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2.3 蚜虫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重要的植食性害虫,也是危害多肉植物最为常见的害虫 。蚜虫具有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孤雌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多型现象、复杂多样的生活史、卵生或卵胎生等特征和种类多、繁殖快、寄主广、危害性大和对环境适应性强的特点 。

蚜虫个体微小,有翅蚜体长 2mm左右,无翅蚜略小,体色因种类不同有差异,常见有绿色、黄色、樱红色、墨绿带黑色 。危害主要有 3 种方式:一是以成虫、若虫聚集叶片吸食汁液危害;二是蚜虫分泌的蜜露能诱发煤烟病;三是蚜虫为植物病毒病的重要传播介质 。

防治措施:一是通过加强栽培管理,控制好温度、湿度、光照条件可以减低蚜虫生殖量;二是采用物理防治,利用蚜虫趋黄性,选用黄板可有效减少有翅蚜危害;三是保护利用天敌,有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蟹蛛、草蛉、昆虫病原真菌等;四是选用微生物农药,如白僵菌、绿僵菌、蜡蚧轮枝菌、菊欧文氏杆菌,禾谷缢管蚜病毒(RhPV),链霉菌等病原微生物;四是选用植物源农药,如植物源杀虫剂鱼藤酮、天然除虫菊乳液等;五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如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呋虫胺、阿维菌素、矿物油等药剂 。

星河影视杂志社

名汇期刊官网

汽车电器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