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科举考试古人们还有什么途径步入仕途
除了科举考试,古人们还有什么途径步入仕途?
在众多考试中,公务员考试无疑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考试之一。动辄数百万人报名参考,而录取者寥寥,大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按现代人的说法,公务员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也是步入仕途的第一步,报考热度不减是有道理的。我们知道,公务员选拔,自有一套程序,公开选拔、选调遴选是主流形式,也是相对较为公平的。那么,在古代古人们怎么才能成为公务员,更确切地说步入仕途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其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
世卿世禄
察举制发展到魏晋时期,逐步演变为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顾名思义,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大小中正产生后,再由朝廷将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并籍此任用人才。从理论上讲,被选拔人员无论权贵与否,只要足够优秀,都可以做官;但从实际效果看,品评考量家庭出身和背景等因素,官员大多从权贵子弟中选拔。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常常左右官员选拔任用,及至后来,门第出身成为品评的唯一依据,甚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普遍现象。
科举取士
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狭义的科举取士始于隋朝,因其分科取士,故名科举。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创设进士科,平民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在唐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但范围有限;到宋代时,科考分为三级(解试、省试和殿试),进士分为三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并且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其后朝代,多有沿用,总体调整不是太大,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相对公平,并且实行糊名和誊录杜绝徇私,得到了朝廷和广大士子的认可,是存在时间最久的官员选拔制度之一。
从历史演进来看,古代人才和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军功爵制”、“察举制与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转变,入仕为官必须要经过其中一种。相对于科举制度,其他制度不可避免地强调出身和门第,成为特权阶级的符号,显得尤为可怕。当然,科举制度也并不完美,虽然做到了考试本身的相对公平,但又难免沦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 2025-05-13毛豆养猫成本养猫人
- 2025-05-13养狗不能戴狗绳吗铲屎官注意了5月1日起遛
- 2025-05-13院子养猫狗小区凌晨猫狗大战限养办对犬只来
- 2025-05-13新养猫需要打针吗吗养猫新人需要注意点
- 2025-05-13宜禾一墅养狗好不好天津网红盘发布等了这么
- 2025-05-13老了养条狗怎样养的好些老狗养护注意事项养
- 2025-05-13养猫家庭卡通合照喵星人撩汉表情包我准备好
- 2025-05-13养狗养什么狗适合女生最适合女生养的5种狗
- 2025-05-06福州生活家装修价格厦门福州十大装修公司排
- 2025-05-06沉浸式体验装修家沉浸式装修方案惊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