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经济生活

历史上真实的周莹父亲是富商从小饱读诗书

2024-01-24 来源:橙子资讯

历史上真实的周莹:父亲是富商,从小饱读诗书!

一部《那年花开月正圆》 ,使得原本偏远清静的陕西泾阳 县城变得热腾起来。县城里口口相传的“安吴寡妇” 变成了屏幕上世人称道的“大女主” 。历史上周莹其人的经历与电视剧中是有不少出入的。

名门闺秀:周家和吴家是门当户对的

剧中,周莹是江湖卖艺人周老四的养女,识字甚少,自创“半文半画”的“周体”。实际上,周莹1869年出生在陕西省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的一户好人家。父亲周海潮是个富商,在他的鼓励下,周莹从小熟读诗书,特别善长数学。

她的夫家吴门是陕西省泾阳县蒋路乡安吴堡村的富贵人家,公公吴蔚文官至通奉大夫,丈夫吴聘的官位是资政大夫。

所以说,周家作为名门世族,和吴家是门当户对 的。而且周吴两家是世交,周莹和吴聘从小就认识。周小姐嫁给吴公子是明媒正娶 ,没那么多曲折故事。不过吴聘早亡和吴蔚文去世却是史实,但次序并非剧中所述。真相是这样的:

嫁到吴家后的第一个洞房花烛夜 就令这个年仅17岁的新娘大吃一惊。原来记忆中活蹦乱跳的吴公子如今竟然是一个重病缠身的病秧子。天生理性的周莹没有哭闹,而是冷静地取消了“闹洞房”,并且接受了成为妻子同时是护士的命运安排。更加难得是,她得知“冲喜” 真相后并没有责怪故意向周家隐瞒儿子病情的公公吴蔚文,依然以礼相待,孝敬恭谨。

吴蔚文被这个知书达礼又孝顺懂事的儿媳妇感动到了,有意无意地将生意上的事情慢慢交给周莹打理。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周莹过门不到一年,公公吴尉文就在外出途中遇难身故了。体弱的丈夫吴聘受不了打击,两年后竟也撒手西去。还有一个说法是吴聘病故在前,吴父去世在后。但可以肯定的是,此间并没有剧中军需订单这个阴谋,也没有胡咏梅小姐的介入。

吴家父子相继去世 后,东院一度陷入家道中落的境地。因为吴聘是独子,所以东院没有子嗣。周莹曾经有过一个女儿(剧中是胎儿),但后来夭折了 。她虽然过继了一个养子吴怀先,但此子尚稚嫩 ,无法掌管家业。因为祖上并没有儿媳接手家业的传统,所以说周莹这个大家闺秀出身的年轻寡妇,一开始并无意执掌家业。后来实在不忍见吴家东院日渐衰败,才挺身而出,接过这一份庞大又杂乱的家业。

近似于剧中的设定,周莹需要面对的是南、西、北、中院四位叔公。她没有胆怯,以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博得了东院管家、账房、武师等人的支持。最终,吴氏家业一分为五,陕西内外的商铺、商号全归周莹掌管。这个年轻的寡妇成为了吴家新晋掌门。

周莹在泾阳县的外号是“安吴寡妇”,她为吴聘守节了一辈子,并为吴家收了一个养子吴怀先。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但是剧中,周莹和沈星移的一段情感纠葛以及图尔丹对她的爱慕追求都是编剧杜撰的。

按照吴怀先的孙女吴国华 的讲法,“太奶奶和太爷爷之间的爱情是坚定的,她将这种爱情变成了大爱。你想,她这么优秀的人,肯定有很多仰慕者,但她要打理这么大的一个商业王国,要养育吴家后人,她只能牺牲自己的儿女情长。”

周莹让所有员工都参与入股。比如说,一名小伙计年薪20两银子,其中一半作为工资发放,另一半直接参股分红。对于一些长期在吴家东院服务的老员工,周莹则推行“ 阳俸阴俸制度 ” 。比如说,老管家的儿子、孙子都在吴家工作,老管家上年纪干不动了,可以支取退休金,甚至于老管家去世后,他的后代依然可以继续领用“阴奉”。

可见,周莹不但胆识过人,而且有仁有义,是个既能聚拢人心又真切考虑员工利益的好领导。

周莹的第一次出巡可谓成效斐然。成功化解危机后,她决心更上一层楼,进行土地改革 。她将陕西境内安吴堡附的1600多亩水浇地一分为二,其中600亩用于保证吴家东院的基本口粮,其余1000多亩则交给佃户管理。佃户自负盈亏,纳税之后,每亩地每年只是象征性地缴纳斗粮作为租金即可,如遇歉收或灾害,可免当年租金。周莹和佃户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约,合约即日生效,20年不变。

可以说,周莹几乎是把土地无偿地“租”给了佃户,更令人感叹的是,她随后又宣布取消所有佃户的房舍租金,并对损坏的房屋进行了修葺。如果说员工宿舍只是一种福利,那么真的送房子给员工的做法就是富则接济天下的善举。 周莹说一不二,至死都没有更改过契约。

剧中有一个桥段,周莹向吴夫人借钱想做棉花生意,吴夫人不肯,她就说服张妈帮忙偷出本金,然后通过垄断,大赚了一笔,终于获得吴夫人信任,把私房钱都交给她打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吴夫人没有参与,周莹只是依循市场规律,赢了一笔大买卖。

那年秋天,棉花丰收。关中的棉花行利益熏心,趁机杀价,引起了诸多棉农的不满,眼看就要多收成灾。周莹呢,独树一帜,提出了“以丰补歉”的策略。她认为,今年丰收了不等于明年丰收,陕西丰收了不等于河南丰收。如果今年压价损害了棉农的利益,明年种棉花的人就少了,最终损害的还是吴家东院的利益。于是,她坚持按照往年的市场价收购棉花。这样一来,所有棉农都把棉花卖给了她,那些黑心棉花行只得出高价从周莹手中买棉花。

吴怀先、吴少怀父子:有地主之名,无地主之实

吴怀先已于1972年病逝,其孙女吴国华这样回忆:“太奶奶(周莹)曾经有过一个女儿,但夭折了。我爷爷是过继给曾祖母的,但她对我爷爷的教育非常用心,教他做人要诚信,一定要惠及乡邻。我爷爷从她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诚信和侠义,他一点都没有大少爷的架子, 可以到厨子的炕上去聊天,他学到了要尊重每一个人,不管他是什么阶层。”

笔者猜测,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个性和三观,吴怀先才不与其他吴门亲戚相争名分问题,而是将关注焦点继续放在了“变法维新”上。

吴怀先一生未参加任何党派,但和母亲一样有着一颗爱国心。他在宏道学堂求学,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人是同学,私交甚好。于右任闹革命的时候,吴怀先曾大笔资助。 对于共产党人,吴怀先同样佩服之极,不吝资助,在上海生活期间,以商人身份掩护地下党进行革命活动的义举,时常有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吴家常居上海,过着富裕而安定的日子。

当时,有个叫吴宓 的亲戚一得空就往上海跑。吴宓和吴少怀、刘永沛夫妻很是要好。在吴怀先的儿媳刘永沛印象中,堂叔吴宓是个特别严谨、守信的人。

吴宓是吴怀先的堂弟,吴宓的学业就是在吴怀先的资助下完成的。吴宓最终成为了国学大师兼西洋文学家。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曾创设“清华国学研究院”,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大师当导师。吴宓的教学方针直接影响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清华外文系,包括钱钟书、季羡林、曹禺、李赋宁、李健吾、王佐良等一批杰出学人的成长无不受益。说起来,这也是吴怀先的一桩功劳。

最令人敬佩的是,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吴怀先居然将所有家产都捐给了国民政府, 以做抗日之用,自己则携带家小回到陕西老家。一年后,他又将位于安吴堡的吴家大院借给中共中央青年部,办青年干部学校。 这便是现在的安吴青训班旧址 。老宅已于2009年9月8日正式辟为纪念馆。

据刘永沛回忆,当时吴家积蓄已经不多,为资助青训班,吴怀先让儿子吴少怀送了一批瓷器到安吴堡,那些瓷器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有许多唐宋明清的珍品。

刘永沛和周莹一样,也是名门闺秀,她的外公是清末两江总督卞宝弟,姨妈是李鸿章的媳妇,舅妈是张之洞的女儿,从小锦衣玉食,嫁给吴少怀也是门当户对的。她曾表示,公公捐出全部家产,家里人也有异议。家人不免担心,以后日子不好过。

笔者以为,吴怀先捐出家产既是支持抗日,也是商人洞悉世情、明哲保身的一个举措。吴怀先与国共两党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虽然陕西一直都是核心战场之一,但吴家一直没受战火波及。

吴国华是吴少怀和刘永沛的第三个女儿,据她回忆:“直到1951年,家里还养着数十个佣人,我在家里就是个无忧无虑的公主。 ”

1951年,吴怀先遣散最后一个管家。随后,土改、公私合营、反右……各种运动轮番上演,将吴氏一门重创的是文革。

吴少怀和刘永沛的二儿子吴国勤 记得很清楚,最后一任管家离开吴家之前,曾拎着一大袋地契房契,要交给他父亲。结果父亲摆摆手说:“你随便处理吧。谁在房里住着就住着吧。如果他们需要那房子就给他们。”

所以等到土改时,泾阳县政府根本没调查吴家。刘永沛曾解释说:“我估计,除了我们和政府的渊源外,一直以来,我们都只是向老百姓提供土地,提供房子,却从不收租。最多也只是有地主之名,没有地主之实。”

然而文革爆发时,“地主”的帽子还是落在了吴家。吴怀先再周全也还是没能保住儿子儿媳一家。

1966年9月30日,市女中的红卫兵空降吴家,拿着刀架在刘永沛的脖子上,逼她承认吴家是地主。10月11日,吴少怀夫妻俩及11岁的小女儿吴国玉 被挂上大纸牌子,推上卡车,送往安吴堡,只允许随身携带一口小铝锅、一床被子、一条毯子和一个热水瓶。

据吴家小儿子吴国虎 回忆,那是个阴天,他秋收结束后闻讯赶回家,只见吴家大门被贴上了白色封条,吴宅的外墙上,则密密麻麻贴满了大字报,内容直指吴少怀,说他是慈禧太后干女儿、陕西首富周莹的孙子,必须接受人民的批斗。

由于吴少怀患有心脏病,刚开始批斗时一家人还被允许住在吴家大院内。但不到一个星期,就被“四清工作组”赶到了一个废弃的羊圈内。当天晚上,昔日受过吴家恩惠的村民们偷偷送来馍、面和被子。 第二天,有一名老人甚至将自己准备做棺材的木板扛到羊圈,给吴少怀支了张床。因为乡亲们的保护,在安吴堡,吴少怀只挨了一次不算厉害的批斗,可怜留在城里的几个孩子都遭了殃。

当时三女儿吴国华和二儿子吴国勤都在绝缘材料厂工作。在父母被押去安吴堡乡下的第二天,他们就被单位里的红卫兵给抓了起来。吴国勤腰椎被打断,大小便失禁。

1972年,吴少怀心脏病突发,老乡们连夜把他送到西安的医院。无奈救治无效,吴少怀含冤辞世。

在四川成都,吴家有名的高知亲戚吴宓也在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反动学术权威”吴宓,因为“宁肯杀头,也不批孔”,被打成了“反动派”。

1977年,吴宓被胞妹吴须曼领回陕西老家时,左腿残疾,双目失明,惨不忍睹。由于种种原因,竟没能见到堂侄媳妇刘永沛最后一面。吴宓的腿是在批斗中跌断的,之后又被断水断粮,等腿伤稍好,即被罚扫厕所。艰难中,吴宓坚持写日记以求精神上的慰藉。他偷偷捡起烟壳、报纸,藏在身上,趁红卫兵不注意的时候就拿出笔记上几句。然而,再坚强的人也会被魔鬼逼疯。有人说,回泾阳后的时候,吴宓精神已经有些失常,经常对别人说“我是吴宓教授,你要请我吃茶。” 。第二年,他就在故乡病逝了。

吴氏后人: 拍电视不是想 说 吴家曾经多么辉煌 ,而是不辱先人教诲

待到十年浩劫终于过去,吴少怀、刘永沛所生的七个孩子都熬过了苦难,开始为他们的人生打拼。

连初中都没能上完的小女儿吴国玉,似乎继承了太奶奶周莹的经商天分 ,在80年代下海搞出租车行业,赚到了第一桶金。1994年吴国玉在西安创办驾校,大胆弄潮。

三女儿吴国华的梦想则是将太奶奶周莹的故事搬上银幕 。1997年,吴国华退休后先给美国一家金融投资公司当首席代表,虽然待遇不错,但她总惦记着心里那个未完成的使命。

10年后,没有一点影视经验的吴国华成立了吴氏影视公司。对于女儿的想法,刘永沛很支持,说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来资助电视剧的拍摄。吴国华从2009年开始,筹划故事大纲,一直到今年,才迎来了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成功首播。

2009年,吴国华表示:“拍电视剧,不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吴家曾经是多么辉煌。再辉煌,那也是上一两代的事了,和我们也没有关系。我们只想告诉先人,我们没有辱没他们的教诲。 如果可以,电视剧拍好后,我会带回吴家陵园播放。他们会看到的……”

2016年,吴国华陪同演员孙俪 ,在陕西泾阳探访周莹故居,对吴家的历史和周莹的传奇人生进行了解。

2017年,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登上银幕后,全国掀起“周莹热”。

真实的故事比剧本更感人,真实的周莹比剧中的更令人敬佩。艺术来自生活,传奇源自历史 ,难道不是吗?

广东蚕业版面费

数字化用户官网

新农民